如果将所有中药方剂比喻成一个房子,那么一些基础方便是房子的根基,要说到基础方,就不得不提及一位非常优秀的医家了,它就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,出自他手的不少经典方剂,都是基础方,不仅疾病治疗提供了思路,也会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在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中,最深得其心的药材就是桂枝汤,此方作为“伤寒千古第一方”,后世的很多药方都是在这一方剂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,桂枝汤的组成相当简单,用到的中药只有五种,分别是是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、生姜以及大枣,具有调和营卫、解肌发表之效,既可以用它来治疗外感病邪,也可以用来改善内伤杂病。不过,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补充身体正气,因为正气是和病邪抗争的关键,只有正气强盛,才能避免外感病邪或内伤杂病的出现,在现代医学理论中,正气就如同我们的免疫力。
而在桂枝汤的基础上,增加芍药的用量,同时再加入中药饴糖,如此便就成了张仲景的另一个名方——“小建中汤”,而若是在这个方剂的基础上,再加入黄芪,就成为了今天的主角——“黄芪建中汤”。
关于黄芪建中汤的作用,用《金匮要略》里的原话来说,就是“虚劳里急诸不足”,也就是说,这一药方主要用于补益身体出现的不足,比如常见的气虚、气短、乏力等,当然,还包括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异常,比如小孩子的挑食厌食等,而若是脏腑出现了衰弱,或是在大病之后身体出现了诸多耗损,那么这个时候,也能通过这个方剂来进行补充。
黄芪建中汤的配伍及用量,分别是桂枝三两、炙甘草二两、大枣十二枚、芍药六两、生姜三两、胶饴一升、黄芪一两,煎煮的方式和小建中汤一样,但在功效上,具有温中补气、和里缓急之效,常用于阴阳气血俱虚证的调养。
从方剂组成中,我们不难发现,其中用量最多的中药就是胶饴,而胶饴其实就是饴糖,也被称为麦芽糖,饴糖味甘性温,主要归入脾胃经和肺经,具有补益中气、缓急止痛、润肺止咳的作用,由于饴糖具有甘味,中医认为“甘味入脾”,同时甘味能缓能补,并且饴糖很好消化,因此,不会增加肠胃的负担,但要注意的是,饴糖这味中药不能随便代替,首先是因为药性不同,其次是因为功效会存在差异。
在中医里,有一说法叫做“火生土”,当心火衰微时,脾胃也会受到影响,由于脾胃里没有足够的力量扶持,这样一来,就会出现饥饿感不强烈的现象,比如在早上摄入食物后,患者可能一整天都不会感到饥饿,这实际上是因为脾胃的消化需要“热气”,而这个热气主要来源于心脏,因此,这个时候,不仅需要健利脾胃,还需要补充心阳不足,于是,方剂中的桂枝便发挥了功效,桂枝温阳散寒,归入心经,可以补充心阳,而心阳补充后,对肾阳同样也能起到一定的补益效果。
而加倍的芍药,也是整个方剂的不同之处,芍药可以制约桂枝的外散,而且芍药归入肝经,具有柔肝缓急的作用,可以帮助调养肝脏,起到补益肝脏的作用,最后再加入黄芪,则能够增强方剂的补肺能力。
纵观整方,我们会发现,几乎身体里的五脏都得到了补养,并且在补充的过程中,药性温和,其他几味药材,比如生姜、大枣、甘草等,都是很常用的中药,作用也都非常的缓和,因此,无论男女老少,只要是身体出现了不足,几乎都可以通过张仲景的这一妙方来补益。
亿策略配资-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-配资论坛app下载-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