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日,全球贸易圈突然起风,美国和越南宣布了一项新协议。两国要对所谓“转运商品”加征40%关税。现场的紧张气氛几乎能掐出水来。
消息一出,越南港口的集装箱货物堆积如山,企业老板们焦头烂额。律师事务所的电话几乎被打爆,大家都在问合规承诺书能不能保命。
这场风暴的导火索,就是美国盯上了中国商品通过越南绕道出口。美国人说,不能让“中国制造”换个“越南标签”就躲掉关税。气氛从一开始就剑拔弩张。
从表面看,美越只是做了场双边生意。背地里,谁都知道这招专门防中国。那些靠越南做中转的小企业,仿佛一夜之间全成了靶子。
纺织厂、电子厂首当其冲,货还没出海,心已经悬了起来。越南胡志明市的家具厂老板悄悄抱怨,原材料一查到底,根本查不清。美国的要求太“苛刻”,工厂根本做不到。
2025年春,美国总统团队就放出口风,要对越南征收高达46%的关税。谈判桌上,你来我往,最后敲定的协议是20%基础关税,加上“惩罚性”的40%转运税。美国手里的算盘打得啪啪响。
越南美国商会算了下账,纺织业平均利润不过18%,20%税率就能让企业几乎没钱可赚。40%一来,很多人直接选择观望,不敢轻举妄动。
协议的执行标准并不清晰,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。按草案,哪怕中国企业控股的越南工厂本地化率已经达到30%,也可能被纳入征税范围。美国留了后手,想什么时候扩大打击范围就什么时候扩大。
越南的产业链和中国深度捆绑。越南工厂用的60%木材还得从广西采购。美国要求每块木头都要证明原产地,越南老板哭笑不得,怎么查得清楚?
越南港口因此出现了罕见的景象。7月初,近5亿美元的半成品集装箱被堵在码头。企业主忙着找律师写承诺书,但这类文件有没有用,还得看美国海关脸色。
中国企业这边,心里也不踏实。表面上看,这波关税大棒对中国打击很大。实际上,短期内影响没有想得那么严重。
中国和越南同属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。中国出口到越南的商品,暂时没被新关税波及。更关键的是,越南制造业很多环节还得靠中国原材料。
拿智能手机来说,越南装配的手机,65%的零部件来自中国。美国要切割供应链,越南工厂就得冒着停产的风险。越南、美国、中国三方都不敢轻易赌气。
说回中国企业在越南的日常。富士康在越南北宁的工厂尝试用本地零件,发现越南电容器供应只能满足15%需求,价格还贵了四成。家具厂老板在平阳省建厂,金属铰链还得从中国进口。美国新规出来,企业左右为难。
美国的做法,背后还有更长远的算盘。美方智库透露,特朗普团队已经考虑把类似条款推广到印度、墨西哥等国家。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出口美国的路子,未来可能越来越窄。
美国自己也没占什么便宜。运动品牌股价刚涨了一会儿又跌回去,资本市场很快反应过来:产业链要是真断了,品牌也得受影响。越南工厂少了中国零件,生产线就得停。
中国这边,反制手段不是没有。商务部说“坚决反制”,其实背后有一套完整手段。最直接的办法,就是控制原材料出口。越南半数工业原料靠中国进口,关上大门,越南工厂几天就得“断血”。
贸易逆差数据很说明问题。2025年,越南对华贸易逆差超300亿美元。每天将近1亿美元的商品从中国流向越南工厂。越南要真和美国站到一头,自己也得吃苦头。
中国在越南投资很深。耐克、阿迪达斯的代工厂里,设备、技术、管理不少都离不开中资。有些工厂一旦达不到美国新标准,就可能丢掉订单。越南本地就业和经济也会受到冲击。
更微妙的是,美国企业本身也成了被波及的一方。运动品牌一边盼着关税保护,一边担心断链。资本市场的敏感反应,说明这事不是一边倒的好事。
别忘了,中国和越南同属RCEP。中国可以用自贸协定规则反制,比如对越南设置清关障碍,或者发起贸易合规调查。看似是关税问题,实则也是法律和规则的较量。
日本的一句评论说得很透:如果把“含中国成分”的商品一刀切地当作转运目标,整个亚洲供应链都会乱套。韩国的手机厂也离不开中国电池。这是个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生态,谁也脱不开身。
强行割裂中国环节,全球制造成本只会越来越高。到头来,40%的关税,买单的很可能还是美国普通消费者。
中国也没完全被动。部分在越中企已经开始本地化替代,在越南开配套零件厂,绕开关税风险。技术输出加快,比如向印尼转移光伏生产线。多条腿走路,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。
说到底,这场关税风波只是全球产业链大博弈的冰山一角。美国的算盘打得响,实际操作起来却未必合算。经济规律的韧性,远比政客想象中强大。
越南的出口繁荣,离不开中国的原材料。此时任何形式的“政治切割”,都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脚。背后的利益纠葛,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。
2025年下半年,这场贸易较量还远未结束。美越协议只是一个新起点,后面可能还会有更大的风浪。全球产业链的谁都不敢轻易下注。
亿策略配资-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-配资论坛app下载-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