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①为绿油油的瓜田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
图②为家庭农场主赵小田展示他的绿色瓜果
图③为土贞西瓜正成为兴县特色瓜果的新品牌
图④为兴县罗峪口镇李家梁村观赏葫芦长势喜人
图⑤为采摘观光成为产业发展新时尚
八月的兴县,是被天地精心晕染的油画长卷。澄澈如洗的蓝天低悬在连绵山峦之上,漫山遍野的草木舒展着油亮的枝叶,将大地织成一片深浅交错的绿毯。
走进山乡沃野,眼前的景致更添几分生动。连片的瓜田如铺展的翡翠锦缎,藤蔓在田垄间肆意蔓延,将饱满的果实温柔托起——圆滚滚的西瓜顶着卷曲的瓜须,金黄的甜瓜裹着细密的绒毛,还有垂挂的葫芦晃悠着憨态可掬的弧度。这些沉甸甸的果实藏在绿叶间,像无数个饱满的惊叹号,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色泽,连空气都被浸得格外清甜。
从高家村镇声名远播的品牌西瓜,到瓦塘镇独具特色的“手掰西瓜”;从康宁镇鲜嫩多汁的甜瓜果蔬,到蔚汾镇错落有致的立体种植园,再到罗峪口镇形态各异的特色葫芦……一颗颗果实不仅坠弯了枝头,更承载着农人眼角眉梢的笑意。它们如同一串串甜蜜的符号,串联起兴县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,让这片土地在丰收的季节里,处处涌动着蓬勃的希望。
品牌引领:从田间到市场的“甜蜜跨越”
盛夏时节,烈日当空。高家村镇冯家庄村的田野上,25亩西瓜田如一片绿色的海洋,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。种植大户赵宝玉头戴草帽,穿梭在整齐的瓜垄间,他伸出粗糙的手指,轻轻叩击着一个个饱满滚圆的西瓜,“咚咚”的清脆响声里,满是丰收的底气与喜悦。
“今年收成错不了,亩产达到8000斤!”赵宝玉黝黑的脸上渗着汗珠,顺着脸颊滚落,却丝毫挡不住他灿烂的笑容,“尤其是威龙6号、西农8号这几个品种,最受大家欢迎。你看这瓜,皮薄瓤脆,甜度能达到13度以上,咬一口,那股子甜劲儿直往心里钻!”
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西瓜种植能手,赵宝玉心里门儿清,品牌的力量可不小。这些年,他一直坚持选用优质品种,采用有机肥种植、科学控水等技术,悉心照料着每一株瓜苗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冯家庄的西瓜凭借“甘甜多汁、风味独特”的好口碑,在兴县市场上稳稳打响了名号。“以前卖瓜,就靠在路边摆摊,风吹日晒不说,还得看天吃饭。现在不一样了,靠的是品牌订单,省心又踏实!”赵宝玉指着地头忙碌的工作队队员,话语里满是感激。自7月12日开园以来,在县委宣传部和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,10多万斤西瓜以每斤0.8元的价格签下首单,预估收入可达16万元,这沉甸甸的数字,让他心里乐开了花。
天刚蒙蒙亮,瓜田边就已经热闹起来,来自周边县市的商贩们早早聚集在此,生怕来晚了一步。“这车1800斤,100颗装,赶紧过磅!”来自临县的批发商王建军一边大声指挥着工人装车,一边眼睛不停地盯着刚从田里摘下的西瓜,那股子急切劲儿,生怕慢一秒就会错过宝贝。而在县城的12家签约门店前,更是排起了长队,市民们三三两两地挑选着新鲜西瓜,“冯家庄的西瓜甜,夏天我们就认这个牌子!”这句话成了街头巷尾大家的共识。更让赵宝玉欣喜的是,县城的3家商超、2家酒店主动抛来了长期订单,让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“地头瓜”,稳稳当当地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。
从过去的散户种植到如今的规模经营,从单一的零售模式到“商超+酒店+社区团购”的多渠道销售,冯家庄的西瓜产业实现了华丽升级。这背后,是兴县对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持续加持与助力。“我们不仅帮农户找销路,更引导他们算好‘品质账品牌账’。通过标准化种植、统一包装,让好瓜真正卖出好价钱,让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。”驻村工作队队长高崇德的话语朴实而有力。如今,冯家庄的西瓜不仅在本地热销,还通过社区团购走进了东城区、西城区的居民小区,真正实现了“田间到舌尖”的直达,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冯家庄的甜蜜。
农旅融合:黄河岸边的“微缩甜蜜经济”
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驶入瓦塘镇,万福果蔬种植基地的瓜棚里藏着份惊喜——刚引进的“皮球瓜”正撩拨着游人的好奇心。不同于常见的大西瓜,这里的“K2西瓜”仅拳头大小,墨绿条纹像精心绘制的纹饰,裹着圆润饱满的果实,在嫩绿色藤蔓间若隐若现,那小巧玲珑的模样,让人见了就心生欢喜。
新型职业农民陈林虎举着手机穿梭在瓜棚里,镜头前的他笑得格外灿烂:“家人们看过来,这就是我们的‘手掰西瓜’!不用刀切,轻轻一掰就开,瓤沙味甜,揣在兜里当零食,方便得很!”镜头扫过之处,游客们提着采摘篮三三两两散落其间,时而俯身挑选,时而举瓜合影,清脆的欢笑声混着藤蔓的清香,在棚里弥漫开来。
瓦塘镇紧依黄河岸边,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,就像为这里架起了一座“金桥”,源源不断地送来发展新机。镇政府顺势而为,将沿线分散的种植基地串联成“半小时采摘圈”,万福果蔬基地由此变身为集采摘、观光、休闲、研学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。“以前种瓜就是卖果实,现在不光卖果实,还卖体验、卖风景,收益翻了好几番呢!”陈林虎算起账来满脸自豪,普通西瓜亩产收入约3000元,而“手掰西瓜”通过采摘体验销售,每斤能卖到5元,再加上油桃、小番茄等配套种植,20亩果园年收入轻松突破15万元。
瓜棚里,游客王女士正带着孩子体验采摘,刚摘下的西瓜咬一口,清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,惹得孩子直咂嘴。“第一次见这么小的西瓜,孩子玩得开心,我们吃得也放心。”她说着举起手机,将瓜棚的绿意、远处的黄河风光和孩子沾满果汁的笑脸,一并定格在镜头里。不远处的油桃树下,几个小朋友踮起脚尖够果子,粉嫩的桃子挂在枝头,蜜蜂在花丛中嗡嗡作响,与远处黄河的涛声相映成趣,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。
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交通优势,当地已培育出5个特色果蔬采摘园,带动30多户农户参与经营。“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得了、玩得好,更要让农户留得住、赚得多。”大学生村官孙睿话语坚定,在农旅融合的推动下,瓦塘镇的特色瓜果产业正从“单一种植”向“多元经营”华丽转型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。
科技赋能:康宁园区的“甜瓜致富经”
康宁农业园区的温室大棚内,暖意融融,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。藤蔓间,一个个白胖胖的“盛糖香妃”甜瓜饱满圆润,像挂满枝头的白玉灯笼,浓郁的香甜气息在棚内弥漫,深吸一口,沁人心脾。客商们穿梭其间,有的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甜瓜,有的则围在桌边洽谈订单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。瓜农白兵则站在一旁,看着这红火场面,脸上的笑容如同棚里的甜瓜般灿烂,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喜悦。“今年头茬甜瓜亩产4000斤,批发价每斤8元,光这一棚就收入3万多。”他的话语里满是丰收的自豪。
康宁镇能种出这般高品质的甜瓜,科技的助力功不可没。当地政府积极搭建平台,依托专业育苗基地,在与中国农科院的紧密合作中,成功引进了“盛糖香妃”等一系列优良品种。同时,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,不仅让甜瓜的品质更上一层楼,还实现了错峰上市,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。“以前凭经验种瓜,浇水施肥全靠感觉,收成好不好全看天。现在靠技术,啥时候浇水、施多少肥,都有科学依据。”白兵则感慨道。
镇里从河北聘请的农技特派员刘玉英更是成了瓜农们的“及时雨”,她每月都会准时来到田间地头,从育苗到挂果全程跟踪指导,悉心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。不仅如此,她还主动帮着联系专业检测机构,严格把关,确保每一个甜瓜都达到绿色标准,让消费者吃得放心。
产业要发展,销路是关键。康宁镇深谙此道,以“产销对接”和“订单农业”为引擎,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。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,实行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品牌包装、统一市场销售,将分散的农户凝聚成一股合力,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。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,这里的西甜瓜成功成为中国华电山西锦兴能源公司的特供农产品,夏季平均每月稳定供应5000斤,为甜瓜销售开辟了一条稳定的渠道。
“合作社帮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,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服务,我们种得放心,卖得省心。”刘家曲村村委会副主任孟利伟说道。目前,合作社已发展会员86户,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,并且借助电商平台拓展线上渠道,让康宁的甜瓜跨越地域限制,走进了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。
更长远的规划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酝酿。康宁镇镇长王建伟指着棚外的空地,满怀憧憬地说:“下一步我们要建加工厂,给产品上包装、树品牌,延伸产业链,全方位增加甜瓜的附加值,让康宁甜瓜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名片。”从简单的“卖瓜果”到打造完整的“卖产品”体系,康宁镇的甜瓜产业正稳步朝着规模化、品牌化、产业化方向迈进。相信在科技的持续赋能和科学的规划引领下,这“甜蜜经济”必将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,让更多的农户尝到丰收的甜蜜。
立体经营:蔚汾镇的“田园综合体”
在县城所在地的蔚汾镇,土贞村像一颗被青山绿水妥帖安放的明珠。赵小田的家庭农场便藏在这片诗意景致里——田间的翡翠西瓜与蜜糖甜瓜缀成斑斓色块,盛放的油菜花海顺着山势铺向天际,生态鱼塘中锦鲤摆尾搅碎满池天光,燕子不时从水面上掠过。动静之间,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长卷。
“来这儿可不只是摘瓜,钓鱼、赏花、带娃研学,客人们总说舍不得走。”80后赵小田说起自家农场,眼里满是笑意。2023年,他租下40亩土地,创新打造“种植+采摘+养殖+观光+研学”的立体模式,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活力。棚里的甜瓜是他的骄傲:“用的是农家肥,浇的是鱼塘活水,种子还是中国农科院千城村基地培育的优良种,含糖量比普通甜瓜高出3度,咬一口全是蜜味儿。”优质农产品搭配丰富体验项目,让农场名气越传越远,如今年收入已突破20万元,还带动1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。
凭借离城近的交通优势,每逢周末,农场里总是热闹非凡。来自县城的李女士一家正忙着采摘:孩子提着小篮子在瓜垄间蹦跳,丈夫举着相机捕捉妻儿的笑脸,她则对着刚摘的甜瓜拍个不停,发朋友圈时特意加上一句:“瓜甜、景美、空气鲜,下次还来!”据赵小田介绍,农场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,研学团队、家庭游客、企业团建一波接一波,“单是门票和采摘收入,就占了总收入的一半”。
“小田的农场是全镇的‘致富样板’。”蔚汾镇镇长康晓兵说,它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,更像个支点,撬动了周边餐饮、住宿等配套产业。“我们正以农场为核心,串联起周边景点规划乡村旅游线路,让更多村民共享这份‘甜蜜红利’。”
如今的土贞村,瓜果藤蔓缠绕起城市与乡村的情缘。这里的乡村振兴,既有青山绿水的“高颜值”,更有产业兴旺的“好价值”——当瓜果的甜香飘向远方,也让乡村的未来,在城乡交融的脉动中愈发清晰明亮。
示范带动:罗峪口镇的“特色新图景”
在罗峪口镇李家梁村的田间地头,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驻村帮扶点,村里今年新引进的20亩观赏葫芦试验田,如今已是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。翠绿色的藤蔓如灵动的绿色绸带,密密匝匝地爬满支架,各色形态各异的葫芦或悬或垂,在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一串串天然雕琢的艺术品。
党委书记张雁兵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这片葫芦田里,一有空就俯下身子指导农户生产。他望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田地,眼里的期待满得快要溢出来:“这可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我们引进的产业振兴项目,是带着信任和期盼来的。我们必须把试验田种得好、管得细,绝不能辜负这份沉甸甸的期望。”
葫芦种植对于李家梁村而言,是一次全新的探索,更是全镇产业振兴的一块“试验田”。为了让项目真正落地见效,镇里下足了功夫:组织农户集中参加技术培训,邀请农业专家手把手现场指导,从选种、育苗到日常管护,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全程跟踪服务。
“以前种玉米,一亩地忙活一年也就收入千把块。现在改种葫芦,只要管理得好,每亩能赚1万块呢!”种植户高文宝望着田里一天天长大的葫芦,脸上的笑容藏不住,语气里满是欢喜,“这心里啊,比吃了蜜还甜!”
不远处的高文军家,2亩旱地西瓜刚刚卖完。“今年风调雨顺,加上用了有机旱作技术,种出来的西瓜特别甜,销路好得很!”问起具体收入,他笑着摆了摆手,故意卖起了关子:“这可是商业机密!”但紧接着又补充道:“总之啊,我们农民的日子是一天更比一天好喽!”那脸上的笑容和眼里藏不住的喜悦,早已给记者透露了最喜人的答案。
副镇长王军介绍,今年罗峪口镇的特色种植收入同比增长了30%。越来越多的农户像高文宝、高文军一样,实实在在尝到了产业升级带来的甜头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。
从田垄间滚圆的西瓜,到藤蔓上饱满的甜瓜,再到架下垂悬的葫芦,兴县的瓜果图谱早已超越单一的种植维度。当“农业+旅游+加工”的多元模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,一颗颗瓜果便成了串联乡村振兴的珍珠——春日里的赏花节引客来,盛夏时的采摘游聚人气,深加工的果酱、果干带着乡土味走向更远的市场。
如今,清甜的果香不仅萦绕在田间地头,更飘进了农民鼓起的钱袋,浸润着乡村振兴的每一寸肌理。在新一届县委的掌舵领航下,兴县的“甜蜜事业”正以点连线、以线拓面,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画出愈发壮阔的图景。这图景里,有瓜果满仓的丰收喜悦,有农旅融合的热闹场景,更有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。
当初秋的清风拂过万亩果园,带来的不仅是季节的讯息,更是兴县乡村向未来生长的力量。这片土地上的甜蜜故事,才刚刚写下精彩的篇章。文/图 张亚东
来源:吕梁日报
发布于:山西省亿策略配资-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-配资论坛app下载-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